【编者按】:
可以预见,新金融在2018将经历蜕变,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也将逐步进入成熟期,准备接受资本市场的检验。经过前期的铺垫和酝酿,农村金融、互联网保险等“潜力股”也有望在2018年迸发出新的活力。
第一波上市潮隐现
如果把2013年算作互联网金融爆发的“元年”,新金融行业在2018年即将进入高速发展的第5个年头。
除了监管落地、行业洗牌等趋势的明晰,一批商业模式成熟、掌握牌照和流量优势的公司们也即将进入成熟期。2016年末,蚂蚁金服、众安保险、陆金所等巨头以及拍拍贷等早期P2P公司中的代表都传出了筹谋上市的消息。
不过,从上市地点到商业模式、资本的认可度,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早在去年6月,马云在澳门出席活动时曾公开表示“很希望”蚂蚁金服赴港上市,而至年末,马云又表示香港上市架构落后,缺乏创新精神,只有其准备好改革时,蚂蚁金服才会考虑登陆香港。
相比之下,陆金所进程稍显明朗:参与陆金所控股IPO的四家投行花旗集团、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中信证券目前均已进场开始尽调,计划于明年一季度向港交所递交A1上市申请表。
此外,包括众安保险、拍拍贷、信而富、以及另外几家新金融领域的公司也传出了在进行审计和尽调。
历经几年的高歌猛进,新金融领域中的领军企业,不管是业务规模、还是发展程度如今都到了迈入资本市场的阶段。他们的IPO之路,可谓2018年新金融领域最有悬念也最有看头的一部“大片”。
“潜力股”成长壮大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早期,许多所谓的“风口”存在时间都很短,因为互联网金融的进入门槛较低,每一个机会出现之后都有许多公司一拥而上,将一片“蓝海”瞬间厮杀成一片“红海”,曾经风光无限的P2P行业就是最佳例证。
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断言新金融行业里已经没有机会了。相反,这一两年内,除了已经爆发的新势力,还有一些不可忽略的潜力股,它们正在蛰伏、酝酿着拓宽新金融的赛道。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5)》、《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相关调查显示,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只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农村金融堪称继消费金融之后的又一个万亿级市场,想像空间巨大。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宣布以“‘三农’领域”为业务重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少于20家,其中不少已经完成B轮融资。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到基于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在农村金融的布局都已经初见雏形。
一方面,这些企业通过线下渠道获客,场景深入到农资农机购买、农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线上数据审批,提高效率、扩大服务范围。
另外一支迅速崛起的“潜力股”则是互联网保险。2013年,国内互联网保险规模仅300亿元,开通互联网业务的保险公司只有59家;2016年,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已经达到2234亿元,开通互联网业务的保险公司数量超过100家。
当然,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与资本的助力也不无关系,从2014年到2016年7月,互联网保险行业共发生55起融资事件。其中2015年增长明显,共有29起互联网保险投资事件,相比2014年增长262%。
2018年,“潜力股”的爆发基本无悬念,或将在市场增量上再次迎来突破。此外,消费金融、民营银行牌照数量逐步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2018年也是这两个细分行业发展的关键年。
Fintech深度爆发
几乎是一夜之间,Fintech成为热词,风靡全球。麦肯锡调查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00亿美元资金流入Fintech领域,相关金融科技公司超过2000家。
2018年,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整合,整个Fintech领域将如何进一步爆发?
业内人士认为,有两个方面对于Fintceh的技术运用场景还会加大:
一是生物特征识别。现在尽管很多企业已经在做,但是智能硬件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匹配,所以生物特征识别是非常有前景的领域,尤其对民营银行来讲,远程开户大部分会应用到生物识别技术。
二是大数据征信。目前整个征信系统很多数据没有完全统一,都是信息孤岛,大数据征信势必大有可为。
此外,传统银行拥抱金融科技的势头也非常强劲,它们掌握了传统大客户资源,又拥有数据优势,是Fintech颇为值得期待的一个方向。
与此同时,专家预测,区块链将在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会有一些成熟的产品出现。举例而言,为满足监管要求,P2P出资人和监管人必须一一匹配,面对成千上万的借款人或出资人,传统的记账系统、IT技术压力巨大,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出错概率。
随着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相继完成前期数据积累以及金融与科技的初步磨合,下一步就是拓展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科技的应用也逐渐渗透到资产的获取、风控、贷后管理等全流程。金融科技能力将成为新金融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2018年,Fintech领域无疑将“风口”更大、资本更热、分工更明细。
互联网资管迈向合规化
近年来,随着新金融行业的发展开始走向成熟,无论是投资人们的需求还是一些互金平台的发展重心都开始从单纯的“理财”转向外延更广、专业度更高的“资产管理”。
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参与,打乱了资产管理行业原有的产品门槛和牌照壁垒。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之前,银行和信托公司是非标准化产品的主要提供方,而券商、基金、保险则是标准化产品的主要提供方。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互金平台已经成为新的非标产品提供方,PPP、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股权众筹、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保理、融资租赁等均构成了互联网资产管理产品的重要创新品类。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资管市场规模已经很大,发展潜力也大,但如何规范却成为一个关键命题。
互金平台资产类型的多样化带来了风险的多样化,资产质量参差不齐、平台的资产管理能力、风控能力、客户辨识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以及投资者本身的成熟度和风险承担能力有待商榷,这些都在倒逼资管行业的监管逐步完善。
2018年,互联网资管市场如何在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迈向合规化,产品的交易结构及底层资产的信息披露在互联网端的信息披露如何更加透明,以及评估投资人的KYC体系(Know Your Customer)如何更合理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金融牌照愈发“抢手”
随着互联网金融“强监管”的思路明晰,在互联网金融没有专属牌照的情况下,一切相关的金融、类金融牌照都变得愈发“抢手”。
除了早期已经率先卡位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和平安集团旗下的互联网金融板块,一些脱胎于行业巨头的金融平台也都在积极“集邮”。包括万达、恒大等地产业巨头,海尔、美的等制造业龙头企业,小米、美团、乐视等互联网公司等都在近两年年收获了不少金融牌照。
苏宁云商旗下的苏宁金融更是一连拿下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小贷公司、商业保理、基金支付、基金销售、私募基金、保险销售、企业征信、预付卡、海外支付、融资租赁等12个行业牌照(包括备案资质),加上最近收获的民营银行牌照,共计13张。
业内人士介绍,常见的金融牌照可分为“大牌照”和“小牌照”。“大牌照”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小牌照”包括消费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小贷公司、保理公司、基金代销、保险经纪等。
“大牌照”申请难度大,多数企业集团心有余而力不足;“小牌照”随着申请机构的增多,门槛也略有提升。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在加紧规范这些牌照的用途。日前上海金融办就发布了《上海市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专项监管指引》,对“互联网小贷”的定义、公司的设立条件、业务开展资质等重新做了阐释和界定。
时不我待,2018年的金融牌照的“争夺赛”势必更加激烈。
Copyright © 2002-2021 聚赢家POS机官网-易生支付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2022025383号